
10月13日至15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大会以“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为主题,并设五个平行分论坛议题。大会从学术层面贯通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深入交流中华文明的赓续和创新,充分探讨中国道路的文明内涵、经验启示和世界意义。
或许很多人会对何为“世界中国学”感到陌生。中华文明绵延悠长,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与研究也由来已久,最早在欧洲形成了“汉学”。在几经范式转换之后,迎来世界中国学的新篇章,这一由中国倡导、世界参与的学术范式,是汇聚了世界各国学者智慧的中外交流之学、文明互鉴之学。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从世界视野出发,读懂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故事,观照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是为了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
此次大会,约500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将齐聚浦江之畔,共启思想交流盛宴,共绘文明互鉴图景。他们中有国际资深政要,如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波兰经济转型的“核心设计师”格泽高滋科勒德克等;还有一大批世界级的学术巨擘,如中西比较哲学界的旗帜性人物安乐哲、英国知名学者马丁雅克、德国东亚文学与文化资深学者施寒微等。
群贤毕至,“星光”熠熠。因为世界中国学正力图通过跨文化对话,打破话语的失衡,也打破不同地域研究“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起“共话”与“众学”的“合声”。世界中国学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世界”二字,就是强调克服文化间的交流障碍,倡导通过平等对话,增强彼此理解来弥合国与国、文明与文明之间的认知鸿沟。
回顾历史,从马可波罗到利玛窦,传统“中国学”受西方古典学的影响,侧重语文学研究和文本分析,强调对古代中国的考据与解释,这就容易使得中国成为东方主义下的“他者中国”。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更在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取得巨大的成就。
两年前的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主题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而本次大会将主题从“历史中国”扩展至“当代中国”,从文本解释走向跨学科的理论分析,也将研究主题从以欧洲学者为主发展为全球学者共同参与,体现出历史与现实并重、学科交叉和全球互动的特点。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中国崛起的秘诀究竟何在?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有何新的选择?破解全球性增长乏力、治理赤字等迫切难题有何可行方案?旨在为人类文明和世界现代化作出贡献的中国,乐于与世界分享经验与理路。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携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当今世界正处于文明发展的十字路口,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将为繁荣人类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与文化活力,通过文明对话帮助人类寻找通往共同家园的路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