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高地。伴随着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长三角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热力值”不断提升。
作为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永久举办的特色活动,11月8日,长三角一体化数字文明共建共享——2025年数字长三角发展大会在浙江嘉兴桐乡乌镇举行。会上,全球专业服务机构毕马威正式发布了《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暨数字经济瞪羚企业(潜在)榜单》。
据编制机构代表介绍,长三角数字经济瞪羚企业的遴选标准有三方面的聚焦,首先是选取注册地在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企业。其次根据数字经济定义涵盖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框定了代表新质生产力和未来战略的行业。第三是企业发展上的聚焦,瞪羚企业指代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尽管瞪羚企业尚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但基于各地实践和行业惯例的总结,综合成长性、创新能力、行业影响力与资本吸引力等维度,此次遴选出了80家具有代表性的榜单企业。

报告发布现场
报告显示,榜单企业在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均有分布。其中上海27家,占全部榜单企业的33.8%。浙江省22家,占全部榜单企业的27.5%。江苏省20家,占全部榜单企业的25%。安徽省11家,占全部榜单企业的13.8%。
从城市层面看,榜单企业分布于16座城市,并呈现显著的核心城市集聚特征,形成“沪杭宁苏引领、合肥崛起”的梯度发展格局。沿海经济高地在创新资源集聚与资本活跃度上具有领先优势,区域发展呈现一定的“沿海——内陆”梯度差异。其中,上海27家、杭州10家、南京9家、合肥8家、苏州6家,五城合计60家,占榜单企业总数的75%。宁波4家,嘉兴、绍兴各3家,无锡、常州各2家,温州、湖州、盐城、安庆、铜陵、芜湖各1家。
从榜单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来看。数字产业化,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层技术支撑,包括电子信息、机器人等领域共52家企业,占据了榜单总数的65%。其中电子信息企业一枝独秀,共39家企业,特别是半导体领域汇聚了12家企业,这些企业已形成“设计—制造—封测”全链条的内生型创新生态,嵌入了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
产业数字化则分布更加广泛和均衡,覆盖8个大类行业共28家企业,其中汽车交通8家、医疗健康6家,是数字技术渗透最深的两个领域,表明硬科技底层能力与产业场景已深度咬合,并催生了多元的融合型新产业、新模式。
榜单显示,在创新能力上,榜单企业呈现出专利高产与高质并存的特点,这些企业平均持有84件专利,是全国数字经济企业平均水平的11倍,并且是以创造性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发明专利为主,占75%。分行业来看,医疗健康和汽车交通构成了两大专利高地,体现出数实深度融合的特点。
从投融资角度来看,在投资阶段上,最新融资轮次在A轮及之前的榜单企业有12家,B轮企业有32家,C轮企业有19家,D轮企业有1家。处于B轮和C轮融资的企业合计占比达66.2%,说明多数榜单企业已跨越实验室验证,他们的核心技术具备了明确的产业化路径和高潜力的市场前景。
报告显示,榜单企业融资金额在十亿元以上的有3家,数亿元级别的有23家,数千万元级别的有15家。多数榜单企业之所以能吸引数亿元规模的PE/VC投资,核心在于它们通过高强度的研发投入、高核心技术人员占比,以及快速的技术迭代周期,构建了可持续的商业护城河,从而获得资本认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