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优化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精简数据填报、完善课后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8条措施,对深化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从而“让校长潜心办学、教师静心育人,将时间和精力真正回归到立德树人主责主业上来。”
中小学教师的非教育教学负担有多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蒋艳双等人基于全国24万多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每周在非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时间有10.29小时,高中教师则达到了11.22小时。如果是额外担负班级管理事务的班主任,则一周非教育教学的工作总时间要更长,平均为12.30小时。该研究发表在今年第4期的《中小学管理》期刊上。

中小学教师每周平均要花10个小时在非教育教学活动的背后,是近年来教师的角色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要承担教书育人的工作,还要担负起行政、评估等多项非教学活动。
而这也是很多教师认为自己负担过重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澎湃新闻此前报道的“课后服务与教师负担情况调查”研究中,中国教科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尹玉辉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负担过重,首要原因是教师职责边界不清,60.4%的教师选择此项。其次是行政管理干预,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级各类检查评比工作最终都需要基层一线教师的配合,造成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过重。”
老师会被摊派到什么样的与教学无关的任务?2022年时,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曾发布《关于禁止向学校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涨粉”“评比”“推销”等指令性任务的通知》,要求各地遏制形式主义向学校转移趋势,这也透露出一些学校的老师曾被摊派上“涨粉”“推销”等任务。
针对这类问题,此次教育部发布的8条措施中,就将是否布置超出教师职责范围的工作作为重要评估内容,除专门文件外,一般不得对开展督查检查考核、创建示范评比等提出具体要求。

除了规范涉校涉师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清单管理,《通知》中还提到,要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具体包括省级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总量一般控制在10项以内,动态更新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未列入“白名单”事项原则上不得进入,每所学校每学期各类进校园活动不超过6次。同时,不得要求教师承担巡河护林、上街执勤、创城庆典、汇演展览等非教育教学任务。
从2007年开始关注教师教育议题的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宋萑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提到,其团队从2019年开始关注到很多中小学教师会提到负担重、压力大,而这种压力并非来自以往的“升学压力”,而是更多集中在一些非教学工作,除了参与各类“进校园”活动,还有统计各种家长信息、打卡投票等。
蒋艳双等人的研究也显示,“教师参与非必要‘进校园’活动种类普遍较多”,参与比例超过10%的“进校园”活动达到了13个。
为什么教师常常会被各种活动“盯上”?一位地方政府的负责人曾对宋萑解释说:“如果去街道组织活动,基本上没人愿意来。但若把工作交给辖区的学校,让老师们把文件发给学生,几千个学生背后是上万个家长,很容易组织和扩大影响。”
《通知》提出的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也是意在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和专题教育的时间及频次。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通知》在回答记者提问中提到,为了构建教师减负源头治理体系,《通知》在总结既往经验基础上,注重机制创新和量化管理,例如建立发文前置审核,变事后纠偏为事前预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