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香港站 赵岚
在数字资产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合规化发展的节点,香港以前瞻性的监管布局,加速完善数字资产行业的监管规范。自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三个月以来,金管局接到37间机构的牌照申请,但并未发放任何牌照。10月31日,香港宣布成立稳定币覆核审裁处,“覆核审裁处”是什么?在稳定币牌照发放流程中有何作用?稳定币牌照已进入“覆核”期吗?
新浪财经直接对话香港稳定币覆核审裁处及 Web3 发展小组成员,德勤中国数字资产香港主管合伙人吕志宏,解构香港数字资产行业的监管逻辑与生态建设。
新浪财经:香港稳定币覆核审裁处 10 月份刚刚成立,大家对这个新机构充满好奇,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小组?核心职能是什么?您在其中承担哪些责任?
吕志宏:香港稳定币覆核审裁处这个小组的成立是基于今年 5 月香港《稳定币条例》的出台,今年8 月 1 日法案正式在立法会通过后生效。现在有意发行稳定币的机构,必须向香港金管局申请牌照。如果申请者未能成功获得牌照,或对审核结果有异议,认为自身符合相关要求,就可以将个案提交至稳定币覆核审裁处,我们会对个案进行重新审核。
香港稳定币覆核审裁处的成员涵盖了数字资产、稳定币、法律、会计、学术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目的就是以公平、公正的视角审视每一个案例,让整个申请与覆核过程公开透明,增强市场对香港稳定币监管体系的信心。我的责任就是和其他成员一起参与个案的覆核,结合我们的行业实践与专业可靠的数据,比如出具专门的报告等,求证申请人是否满足2500万港币的资产要求、所持有的资金用途是否满足高流动性和低风险要求等,以确保覆核结果的合理性与公正性。
新浪财经:很多人疑惑 “覆核” 的定义是什么?为什么牌照还未发放,“覆核”审裁处已成立?目前申请稳定币牌照是否已进入“覆核”阶段?
吕志宏:“覆核”本质上是给申请者的一道保障程序,是监管框架搭建并完善的一部份。
目前有不足 40 家机构在申请稳定币牌照,这些申请者在审核过程中可能因未满足监管要求而未能获批,此时他们可以申请覆核,由我们提供咨询、核对等方面的帮助,重新评估个案情况。
至于覆核审裁处的成立,这是香港政府机构的前瞻性准备。即在牌照发放前提前完善整个监管机制,能让申请者清晰地看到流程的完整性,知道申请过程中如何遵循明确的指引,同时也符合香港金融行业监管领域 “先立规、后发展” 的思路。比如目前香港已经有的强积金、保险等金融产品,都设有相应的覆核机构,核心是提升行业公平性与透明度。
新浪财经:覆核过程中,申请者需要提供哪些信息或数据?您作为行业资深人士,会重点关注申请人的哪些资质?
吕志宏:目前申请工作刚起步,具体需提供的资料可能因个案情况有所不同,但核心逻辑是让监管机构充分了解申请者的运营模式、合规能力与风险控制水平。
一般来说,覆核阶段的申请者通常会根据监管要求的指引补充更多资料。比如财政资源及流动资产上是否满足最低2500万港元的要求,储备资产是否属于高质素及高流动性,且具最低投资风险的资产组合,在稳定币持有想赎回其资产时发行人是否能及时快速地响应等,目的是方便监管机构全面评估申请人是否符合发行要求、赎回要求、分销要求等。
从行业经验来看,无论是稳定币牌照还是此前的虚拟资产牌照申请,监管要求都已明确写入相关条例中,申请者需严格遵循框架要求准备材料。对我而言,最核心的也是考察申请者是否完全满足监管的要求,这是保障行业规范发展的基础。
新浪财经:我了解到您不仅是香港稳定币覆核审裁处的成员,还是香港 Web3 发展小组的成员,这两个小组您的核心工作是什么?
吕志宏:我主要在德勤负责数字资产领域的相关工作,同时也参与到香港两个重要委员会的工作。一个是香港政府的 Web3 发展委员会,核心是推动 Web3 行业有序发展,在创新与监管之间找到平衡;另一个是稳定币覆核审裁处,主要处理稳定币牌照申请相关的覆核个案,让业界和市场更清晰、公开地了解申请流程与审核标准,保障行业发展的公平透明。
新浪财经:市场上有声音认为稳定币未必 “稳定”,近期也频繁出现“脱锚”事件,您如何看待稳定币的“不安全”属性?香港的监管框架如何防范这类风险?
吕志宏:稳定币的 “稳定” 核心源于监管对其发行机制的严格约束。
香港的监管明确要求,合规发行的稳定币需以法定货币为支撑,属于 “法币抵押型稳定币”。同时还有关键的监管要求,比如之前我提到的,一是申请者需具备 2500 万港币的资本门槛;二是发行人需将所筹集的法币资金,投向高流通性、低风险的资产;三是设置明确的赎回机制,持有人可在短时间内将稳定币兑换回法币。德勤作为审计机构还会通过专业报告,核查发行人持有的资产是否符合低风险要求。
当然,稳定币可能面临资产配置、网络安全、智能合约等潜在风险,但香港的监管框架已从准入、运营、退出全流程进行规范,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核心目标是保障稳定币持有人的资产安全。需要强调的是,稳定币的价格相对稳定,更偏向支付工具而非投资产品,监管的核心也是围绕 保障稳定币持有人“持有安全” 而展开。
新浪财经:香港对稳定币发行人的准入要求不低,将其放在全球范围内看,香港的监管标准有哪些独特性和优势?
吕志宏:香港的优势在于 “单一的监管框架”能够完善且协同。
首先,单一监管机构明确,稳定币牌照由香港金管局负责,虚拟资产平台牌照由香港证监会负责,各自发挥专业职能,同时在政策层面保持协同。其次,监管配套持续完善,香港6 月份已完成虚拟资产托管、场外交易等相关条例的咨询,后续将逐步落地,形成覆盖数字资产全产业链的监管体系。
香港的监管是在规范基础上鼓励创新。完善的监管框架能吸引全球优质机构参与,同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成熟的金融基建、资金流通机制和传统金融市场基础,能推动数字资产与传统金融产品深度融合,实现链上与链下的协同发展。这种 “规范 + 创新 + 金融基建” 的组合优势,是香港打造国际数字资产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新浪财经:如您所言,香港将稳定币和虚拟资产分别交由金管局监管和证监会监管,但稳定币是数字资产的一部份,这一分工的逻辑是什么?
吕志宏:这一分工主要基于资产的核心属性差异。证监会的传统监管领域包括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资产代币化(RWA)等,这类资产更偏向投资属性,与证监会此前负责的 IPO 等公开集资活动监管逻辑一致。
而稳定币的核心属性是支付,长远来看还将承载跨境支付等功能,这与金管局在支付体系、金融基础设施监管方面的职能高度契合,因此由金管局负责其牌照发放与监管。尽管稳定币与虚拟资产同属数字资产生态圈,但基于不同的核心属性进行精准监管,能让监管更专业、更高效,最终更好地推动整个生态圈的健康发展。
新浪财经:香港已发布《数字资产发展宣言 2.0》,对比之前《虚拟资产发展宣言 1.0》,将 “虚拟资产” 正式更名为 “数字资产”,这一更名背后有什么深意?您对香港数字资产行业的未来有何展望?
吕志宏:最初使用 “虚拟资产” 这一表述,主要是因为早期市场以比特币、以太坊等无实体资产支撑的加密资产为主,大家更容易理解。但随着行业发展,香港的数字资产生态圈已逐步扩大,不仅包括传统加密资产,还涵盖了有法币支撑的稳定币、有实体资产背书的资产代币化产品(RWA)等。这些资产已不再是单纯的 “虚拟” 属性,而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各类资产的统称,因此更名为 “数字资产”能更准确、全面地涵盖行业发展的新形态,体现出香港数字资产生态的广泛性。
展望未来,香港的核心方向是推动数字资产与传统金融的深度融合。依托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基建、资金流通优势,香港或能打通链上与链下、数字与传统的壁垒,让数字资产成为金融创新的重要载体。随着监管配套的持续完善,香港有望成为全球数字资产领域的标杆,既保障行业规范有序,又能激发创新活力,最终也能巩固和提升自身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